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系列报道·博物馆与文脉 | “晋”在眼前 纵览华夏文明——山西博物院与城市文脉巡礼之二
晋,是山西的简称。最早的“晋”字出现在青铜器铭文中,形如两支弓箭追逐着太阳,有积极向上的意味。
进入山西博物院主馆序厅,迎面就是高大的“晋字碑”,碑版从春秋铜器、侯马盟书等历代书帖中选出60个不同形体的“晋”字,参差错落排列,组合成一幅硕大的文字碑形墙,鲜明突显山西的“晋”文化在华夏文明中的独特地位。
山西博物院的基本陈列即以“晋魂”为主题,由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天下晋商7个历史文化专题和土木华章、玉韫华夏、翰墨丹青、方圆世界、瓷苑艺葩5个艺术专题构成。展陈面积约1万平方米,汇集珍贵文物4400件,展览主题循历史脉络、聚文明亮点,将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进程中山西的独特贡献作了精彩诠释。
陶寺龙盘与青铜华彩——文明溯源
“文明摇篮”展陈从243万年前西侯度人工打制石器说起。汾河、桑干、沁河流域和太行西麓洞穴内,原始人类生息繁衍,留下冠绝全国的旧石器文化遗存。30万年前,丁村(位于今临汾襄汾)人已开始渔猎。距今约1万年前,先民进入新石器时代。6000年前的庙底沟彩陶罐,1989年出土于芮城,属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典型遗物,是博物院收藏的时间最早的一件“镇馆之宝”,泥质红陶上黑色弧线和圆点等组成的花卉图案,曾被考古学者认为是“华”族的图腾。
4300年前,陶寺文化在晋中南兴起,陶寺遗址(位于襄汾县陶寺村)是上古传说中帝尧都城所在地。此地出土的陶寺龙盘,象征礼乐文明,绘有龙图腾,是中原地区最早的蟠龙形象。除了龙盘,还有玉琮、玉戚、玉石钺、石磬、土鼓……诉说着具有“王国”特征的尧都文明。
公元前21世纪,中国第一个王朝夏建立,各项社会制度逐步形成,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阶级分化日益加剧,中国进入早期国家阶段。夏王朝中心区域主要在河南中西部和山西南部,山西南部有“夏墟”之称。东下冯(位于今运城夏县)夏城遗址出土了许多陶器,陶甗、灰陶绳纹鬲等展品都是代表器物。
继夏而起的商王朝,国家体制趋于完备,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政治地理疆域更为扩大,文明程度达到青铜时代的第一个高峰。山西已发现的诸多商文化遗存,呈现了商时期多元共融的文化面貌,反映了山西在商王朝500多年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和独特地位。
“镇馆之宝”龙形觥,揭开青铜时代馆藏的序幕。觥体呈角状,前端作龙首形,昂翘露齿,瞠目张角。龙形觥整体造型奇特,纹饰粗犷,线条流畅、明快,特别是鼍纹(鳄鱼纹)在青铜器中极为少见,由此可以推测,3000多年前黄河沿线曾经气候温暖,适合鳄鱼生存。
商代饮酒之风盛行,《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作长夜之饮。那件宛如蹲坐的兽形觥,是3000多年前商代人“觥筹交错”的例证。
山西虽然不是商王朝统治中心,但这里“方国”林立。商朝的西北边界大致以今天的汾河谷地为界,考古学家在汾河谷地西侧发现了大批晚商时期铜器,出土的铜器既有鼎、觚、爵等中原青铜器组合,也有蛇首匕等北方系青铜器。那只类似“愤怒小鸟”的青铜鸮卣,绝对堪称“夏商踪迹”的网红,展柜前总是围满拍照的观众。以鸮为造型的青铜器主要流行在商代后期。这件鸮卤形如两鸮相背而立,不仅是实用酒器,也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鸟尊与娄睿壁画——从逐鹿中原到民族融合
山西博物院2689米的展线,就像一部精彩的历史和艺术的连续剧,看到“晋侯鸟尊”,意味着进入了大戏的高潮——晋国霸业。
作为院徽的鸟尊,来源于第一代晋侯燮父之墓。鸟尊整体以凤鸟回眸为主体造型,小鸟静静地偎依在凤鸟背部,构成了鸟尊器盖上的抓手。凤鸟的尾部幻化成了象鼻,与凤鸟的双脚形成稳定支撑。器物表面云纹、羽纹、雷纹、羽翎纹等各种纹饰错落有致,不愧为青铜艺术宝库中罕见的珍品。鸟尊盖内和内腹部均铸有铭文“晋侯乍(作)向太室宝尊彝”,意思是晋侯作此青铜器供奉于太室,表明这是晋侯宗庙祭祀时使用的一件礼器。
《论语》曰:“晋国,天下莫强焉。”3000多年前,武王克商,西周建立,分封诸侯,屏藩王室。成王时,叔虞封唐,其子燮父改唐为晋。历代晋侯励精图治,开疆拓土,逐渐强盛。文侯勤王,开启东周;文公会盟,霸业始成;悼公复霸,九合诸侯。晋国称霸百年,鼎盛时地跨今晋、陕、豫、冀、鲁等广大地区。春秋晚期,晋室衰微,六卿专权,终致三家分晋。韩、赵、魏三晋继起,变法图强,称雄战国。辉煌八百年的晋与三晋,对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晋侯苏钟出土于晋献侯之墓,铭文全部为錾刻,这在西周青铜器中首见(一般青铜文字为铸造)。铭文完整记录了一段史实,周厉王三十三年(前846),晋侯苏率军参加周厉王指挥的讨伐东夷的战争,获胜后得到周王嘉奖。其所记战争可补传世文献之缺,对研究西周和晋国历史极为重要。其显赫的军功在考古发现中也有所反映,晋献侯墓地的车马坑,是目前发现的西周时期最大的车马坑,面积足有300多平方米,共埋葬了48辆车和100多匹马。
晋公盘被誉为“水上动物乐园”,浅腹平底,盘腹部下接三个双膝跪坐的人形足,内底中央饰有一对浮雕龙盘绕成圆形,盘上饰有水鸟、青蛙和游鱼等圆雕动物,均可做圆周转动,鸟嘴可以启闭、乌龟头可以伸缩。盘内壁铭文7处,每处3行,共183字,除了追忆先祖功绩、叙述自身霸业之外,更珍贵的还有晋文公对即将远嫁楚国的长女孟姬的谆谆教诲和殷殷期望。这件春秋中期雄浑多姿、工艺最为复杂的器物,目前在博物院的分馆山西青铜博物馆展出,是分馆的镇馆之宝。
活灵活现的猪尊、奇特的青铜鸟盖人足盉、鸟嘴自由开合的赵卿鸟尊、体态轻盈的高柄小方壶、富丽奢华的玉组佩……件件都在显示晋国曾经的灿烂。而青铜器虞侯政壶、楚公逆钟、子犯鬲、镬鼎,则分别关联着唇亡齿寒、退避三舍、竭泽而渔、按兵不动这四个成语典故。
看到侯马盟书,晋国权卿赵鞅联合盟友打击政敌的秘密被揭开了,晋国公卿不断坐大,王室被削弱,最终导致韩、赵、魏三家联手瓜分晋地——晋国霸业剧终。
娄睿墓壁画是“民族熔炉”展厅的“镇馆之宝”。《鞍马导引图》绘于娄睿墓室西壁,描写墓主人生前鞍马游骑的场景。墓主人娄睿是北齐外戚大臣,曾跟随神武帝高欢信都起兵,屡立战功。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马镫,证明我国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步入了熟练运用金属马镫的时期。
司马金龙墓木板漆画,有东晋顾恺之的画风。西汉匈奴的胡傅铜酒樽、北魏波斯狩猎纹鎏金银盘、北魏9位胡人杂技俑、隋代胡人吃饼骑驼俑、中西亚鱼国人虞弘墓石椁等,都是多民族融合、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物。
山西地处中原腹地与塞外草原的农牧交错地带,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大熔炉。战国至秦汉,长城南北,中原王朝与匈奴对峙数百年。魏晋南北朝,内迁山西的北方各民族先后崛起,相继称雄。四世纪末,拓跋鲜卑建立北魏,雄踞山西,推进汉化。北魏平城、北齐晋阳是北朝“丝绸之路”东端的国际大都市,中外文化交流和商贸往来空前繁荣。其后魏分东、西,延及北齐、北周,各民族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催生了隋唐盛世。
粉墨与佛风——艺韵余音绕梁
中国戏曲形成于宋金,成熟于元代,持续繁荣于明清,一直延续至今天。山西自宋金杂剧诞生之日起,就是戏曲文化十分活跃的地方,艺术传承经久不衰,精美文物层出不穷,神庙戏台星罗棋布,剧作名家灿若繁星,经典剧目千古流传,被誉为“中国戏曲艺术故乡”。
“戏曲故乡”单元展出一组墓室砖雕,来源于金代。晋南地区的金代墓以砖雕为特色,在祖先崇拜与生死同乐的观念影响下,人们把死者生前充满浓郁文化生活气息的场景都尽可能地展现在墓葬中。这座砖雕墓的墓室四壁的砖雕表现了墓主人生前所居住的南厅北堂、东西厢房的四合院式布局。墓葬中间雕有一座戏台,戏台上有5个表演杂剧的戏俑,真实再现金代杂剧演出的场景,反映出当时戏曲流行。
展陈中有汉代四个俳优形象的铜俑镇,其中一个双腿跪坐,双手向前平伸,身子后仰,仰脸嬉笑,两颊隆起,下巴前突,表情滑稽。其余三个深目宽鼻,头戴风帽。俳优常以滑稽的语言表演逗人笑乐,后来在表演中加入故事情节,发展成为瓦舍勾栏的说唱艺人。
山西是佛教艺术嬗变的核心区域,以云冈昙曜五窟开凿为始,石窟、寺院、佛塔遍布城乡,石刻造像、壁画、彩塑异彩纷呈,被誉为古代艺术的宝库。“佛风遗韵”展陈是从云冈石窟开始的,石刻、佛像精美生动,历代的故事被艺术地铭刻在石头上。那件观音菩萨五尊像背屏立面呈弧扇形,层层叠叠的菩提树冠形成背屏的边缘,下部中央为博山炉,旁边是护法狮子和力士,顶部还有龙、塔、飞天等形象。其中,造像服饰还呈现出薄衣贴体的特点,即所谓的“曹衣出水”艺术技法。
在山西博物院,不只是“晋国霸业”值得沉浸式观看,其余展陈单元都值得深入游览。博物院为每个专题都起了美丽的名字。“天下晋商”叙述山西商人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围起了一个个大院,书写了明清辉煌;“土木华章”告诉观众,此地历来不缺“大国工匠”。“玉韫华夏”,昭示山西人珍视比德于玉;“瓷苑艺葩”让人看到三晋窑火曾映照表里山河。“方圆世界”里能见到货币战争。
徜徉在长长的展览线上,仿佛是在享受一段诗意的旅行,从中可细细品味三晋大地百万年的人类史、五千年的文明史。
摄影:胡春明 常越
走进楼市现场 | 西安:新房成交火热 市场积极回稳
走进楼市现场 | 青岛:购房需求持续释放 楼市回暖势头强劲
走进楼市现场 | 济南:泉城楼市涌动 购房人气飙升